返回

第四十五章 盗墓传闻 深山寻宝记

首页
关灯
护眼
隐藏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

在圈内,不只盗墓行为本身说黑话,其与之相关的事物也都有相应的隐语,譬如对尸体的称呼就形形色色,其中有一种“咸鱼”的说法,在古代盗墓圈内居然会很盛行。

盗墓贼嘴里的“咸鱼”,便是指他们在盗墓时,所遇到的未腐尸身。

从远古文明刚启蒙,到现代的高度文明社会,人们的生活大为改观,但某些技能仍在传承。

比如吃肉,早期人类社会没有冰箱,一次狩猎过多的肉,吃不了会放坏。变质的食物被吃下去肯定会生病,但若是扔了则是浪费粮食,同时也会心疼。

那么怎么办,食物的储存成了困扰当时人的大麻烦。也不知谁家的聪明孩子,无意中发现,一不留神掉进盐罐子的肉块,会产生不同于鲜肉的风味,更难能可贵是,这样的咸肉可以保证数月不会。

时间一久,这种方法被一传十,十传百。不知多久以后,用食盐腌肉的方法得到大面积地区的普及。

而且用这种方法腌出肉真的很好吃,别具风味,口味独特,让食物的味道更佳丰富多彩。

古人已经学会举一反三,随后这项技能在发扬光大,也用于鱼的保存。为了鱼能长时间地食用,古人常会将鱼用盐腌渍一下,以保证不腐坏。

谁承想腌鱼的滋味更是妙不可言,不但有效去除鱼的腥味,还增加鱼的鲜味和香味。

嗯嗯,跑题了,咱们书归正传。之所以盗墓贼会将尸体说成“咸鱼”,还要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尸体防腐风俗有关。

在中国历史上,还真有运用“腌咸鱼原理”处理尸体的现象(作者开始心疼那个时期的墓主,真心不容易)。

早在一千多年前,英勇善战的辽国人死后,不论多远都要运回家乡安葬,这也符合古人落叶归根的普遍心态。而辽国在东北地区,当地主要是契丹人,以放牧,打猎和捕鱼为生,同时也喜欢食用腌制咸鱼咸肉。

为让亲人尸体不在回乡路上腐坏,他们从腌渍的方法中获得灵感,在处理尸体时也如此这般:先剖开肚皮,去除内脏,沥去水分,然后使用加了香料的粗盐腌透,制成“咸尸”。

嗯,你们确定这样对待死者,就是爱他的体现?既然如此,死者被掏出的内脏该如何对待?就地掩埋,还是像埃及人对待木乃伊那样,将死者内脏放在洁净**子里,一起带回老家下葬?

要说古代人们的智慧真是无穷尽,任何招数只有我们后人想不到的,却没有古人做不到的。

还有一种说法,这种方法是处理牛羊肉的常用手法,而不是腌鱼,被称之为“羓”。“羓”既是指传说中一种珍贵的羊,也指大块的肉干。

此风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至今尚存,做出来的“羓”,相当于汉人家做的腊肉。

这般处理过的尸体,因尸主生前的等级差别而有不同的叫法,皇帝的尸体自然叫“帝羓”(细思极恐,居然有人敢把皇帝做成一道“菜”?那么这是真的吗!)。

这当然是真的,这个被做成“羓”的皇帝就是耶律德光,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做成木乃伊的皇帝。

说起这个“帝羓”,居然与古埃及“木乃伊”一样有名,被西方学者称为“东方木乃伊”。

大同年间(也就是公元九百四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